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寒露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明末新生全文

明末新生全文

萧升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当初朱由检把全能科学家宋应星找来,与他促膝长谈,几乎成为知己,可是在朱由检登基之后,却并没有给他封官。主要就是因为此时宋应星正在忙着吸收先进的现代机械知识,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实践性的东西,就是纺织业的这三种利器。新式纺纱机,几十个锭子一起工作,效率比之江南最发达的纺织机,还要高上六七倍。新式织布机,更是可以快速地把纱线变成布。脚踏式缝纫机,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出四五件成衣,而利用流水线型作业,一百人一天完成上万套衣服的制作根本不是问题。这段时间,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这些东西加工出来,而是如何把它们高效率地加工出来。经过整改优化,萧升也参与其中提出了几点意见,而后到现在,终于落成。“应星纺织机械加工厂”加工厂共计员工两千六百八十四...

主角:萧升朱由检   更新:2024-11-12 10:35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萧升朱由检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明末新生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萧升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当初朱由检把全能科学家宋应星找来,与他促膝长谈,几乎成为知己,可是在朱由检登基之后,却并没有给他封官。主要就是因为此时宋应星正在忙着吸收先进的现代机械知识,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实践性的东西,就是纺织业的这三种利器。新式纺纱机,几十个锭子一起工作,效率比之江南最发达的纺织机,还要高上六七倍。新式织布机,更是可以快速地把纱线变成布。脚踏式缝纫机,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出四五件成衣,而利用流水线型作业,一百人一天完成上万套衣服的制作根本不是问题。这段时间,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这些东西加工出来,而是如何把它们高效率地加工出来。经过整改优化,萧升也参与其中提出了几点意见,而后到现在,终于落成。“应星纺织机械加工厂”加工厂共计员工两千六百八十四...

《明末新生全文》精彩片段


当初朱由检把全能科学家宋应星找来,与他促膝长谈,几乎成为知己,可是在朱由检登基之后,却并没有给他封官。

主要就是因为此时宋应星正在忙着吸收先进的现代机械知识,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

实践性的东西,就是纺织业的这三种利器。

新式纺纱机,几十个锭子一起工作,效率比之江南最发达的纺织机,还要高上六七倍。

新式织布机,更是可以快速地把纱线变成布。

脚踏式缝纫机,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出四五件成衣,而利用流水线型作业,一百人一天完成上万套衣服的制作根本不是问题。

这段时间,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这些东西加工出来,而是如何把它们高效率地加工出来。

经过整改优化,萧升也参与其中提出了几点意见,而后到现在,终于落成。

“应星纺织机械加工厂”

加工厂共计员工两千六百八十四人,每天可产出纺纱机80台,织布机220台,缝纫机300台。

纺纱机体积最大,织布机次之,缝纫机再次之。

机械加工厂成立,萧升占据全额股份,宋应星担任厂长,三种机械每销售一台,会给他一部分抽成,不只是他,还有那些参与研发的工匠,都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报酬。

他们可是大明现如今极少的机械师,是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制作这些机械的限制主要还是在一些现代的零件供应上。

一些东西,虽然大明也可以加工出来,但是精度不够,这个今后可以依靠拆解现代机械过来使用实现自给自足。

但还有一些东西,是目前大明极度缺失的化工业的产品,只能依靠萧升从现代采购了。

这些东西,萧升一般就会交给自己的专职司机兼助理卢勤去采买。

就是搬运还需要他亲自动手。

这些机械制作出来并不是目的,最后的衣服才是根本。

第一家集成式大型纺织工厂在京城外面建立起来,承包这个工厂的建造的,正是之前的“煌夏建筑商会”。

这个商会不仅仅是一个表面上的工匠组织那么简单,实际上,萧升利用它聚拢了大批的流民,直接打击了京城之内的那些小偷盗贼。

到现在,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京城之内最大的灰色势力,从乞丐到小商贩,都是商会成员,眼线比锦衣卫还要多。

十二个建筑队,目前每一个建筑队下面都有四百多人,单是建筑工人,就超过了五千人。

加上下层临时工,也就是那些被收拢的“京师低层闲散人员”,可以直接影响的人数直接突破一万。

搏一搏,没准可以去皇宫里龙椅上坐一坐。

煌夏建筑商会是第一家利用水泥进行工程建设的企业,而应星机械加工厂就是他们承接的第一个项目。

煌夏建筑商会会长,总工程师廖子栋廖师傅原本是一个士子,后落第不试,专心研究家传的泥瓦匠工作,现如今四十多岁,已经参与建造过多个大型园林等复杂的建筑。

廖子栋在获得水泥这种建筑材料之后,激动了一天,晚上都没有能够睡着觉。

作为建筑师,他当然清楚这种东西意味着什么,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就是一场变革。

而如今它被煌夏建筑商会掌握,商会想不壮大都很困难。

应星纺织机械加工厂就采用了成熟的水泥建筑技术,四个建筑队一起动工,二十天完成了这一项巨大的工程。

现在,京师大纺纱厂,京师大织布厂,京师大成衣厂三个厂区同时开建,也是被他们承包了工程。

机械厂,纺织厂和水泥厂,这些工厂把京城围在其中,一旦遇到敌人进攻,他们首当其冲。

因此,这些厂区在建设的时候萧升让其建造的非常坚固,层层环绕,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卫星城市一样。

工人的住房也都是在其中建造起来,这意味着他们的生计都在这里,一旦有变,他们必然要第一个站出来斗争。

除了三大纺织工厂,同期在建造的还有新京营的驻地,训练场,住房。

六万人的住所这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,煌夏建筑商会不得不再次扩充,由原本的一支建筑队四百多人增加一千二百多人,周边的流民几乎都被以雇佣的形式拉进其中。

妇女也是要的,这么多工人,每天做饭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。

“勇卫营驻地”这个工程是以国家名义发布的工程项目,但此时国库没钱,于是就在朝堂上,朱由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以“国家债务”的名义向煌夏建筑商会赊欠工程款“八十万两”,两年内还清,到时候还一百万两。

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润,这个数字在高利贷行业或许不算什么,但是这么大的数额,绝对是少见的,更何况还是朝廷向一个商人借贷。

两天之前,朱由检在朝会上宣布了这件事,满堂朝臣哗然。

内阁首辅黄立极闻言立刻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何至于此?!朝廷向一个商人借贷,威严何在?体面何在?”

朱由检则是看向他说道:“不然,黄阁老来出这笔银子?”

“微臣,微臣——”黄立极何曾想到一个皇帝竟然会这么直接向臣子要钱,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。

而朱由检则是扫视底下那些朝臣,问道:“还是诸位卿家可以拿出这笔钱?”

朝堂之中,鸦雀无声。

“如今,大明内忧外患,天灾人祸,各处都需要花银子,没有银子,不知道多少人要饿死。现在库里的银子早就有了安排,朕的內帑都已经空空如也。”

朱由检说着,看向了一旁侍立的魏忠贤,笑道:“魏太监觉得谁可以拿得出这笔钱?”

魏忠贤闻言感觉皇帝就是在点自己,说自己贪污受贿搞了太多银子。

顿时跪倒在地惶恐地说道:“奴婢虽残缺之身,但也知道国事艰难,愿意倾尽家资,奉一万两白银赈济灾民!”

“好!魏太监不愧是皇兄嘱托我要托付大事的人,当真是为国事毫无私心。”朱由检哈哈笑着说道。

说完,他的目光看向了朝堂之下,衮衮诸公。

“臣愿拿出五千两白银赈济灾民!”黄立极是魏忠贤的人,阉党重要成员,此时见到魏忠贤都带头捐钱,他自然也是咬咬牙拿出一点。

虽然对他的身价来说不值一提,但对大明这些官僚地主来说,给他百十万两不嫌多,拿他一两就和要他命似的,可是肉疼的不行。




仅仅基层官兵,新京营就要招募六万人,每人每月饷银2两,每个月单是给这些所谓的“大头兵”发钱就要发十二万两。

除了基层官兵之外,三个兵团的军官根据各自情况由主官逐一选拔招募。

编制上和原本的大明编制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,其中每百人设一百户。

除此之外,设立监察军务作风管理司,简称“监军司”。

监军大明一直就有,所以没有人觉得奇怪,但之前只是一个人,对最高长官诸如总督一级的人进行监察。

而且,担任监军的往往是太监。

而现在,初级监军的官职等阶是试百户,也就是百户的副官。

他并不掌握军权,没有调动士兵的权力。它的存在,目的就是为了监察士兵的想法,通过沟通交流,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不在兵事上,而是在个人行为以及思想上。

监军是一个统称,每一千人还会设立一个监军,称为“中等监军”,作为初级监军的领导。

以此类推,就算是黄得功三个人身边,也会设立一个监军,不过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了督察官,全称“督导监察军务兵官”。

这些监军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。

把基层士兵的诉求反应到上级,把上级的命令传达到基层。

以大明目前的情况,无法先做到普及教育再组建兵团,只能是一起来。

这些监军还可以起到监督和指导那些士兵识文断字的作用。

当然,最主要的一点,还是对士兵的思想进行引导,教给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,教给他们什么叫做信仰,什么叫做国家。

军营之中,朱由检和黄得功三人坐在地上,锦衣卫把周边围起来,护佑周全。

他们三个感觉到十分的惶恐,何曾想过,有一天可以和皇帝席地而坐,如此近距离,就算是不抬头,也难免会直视天颜,岂非无礼?

“我不管你们之前是怎么当兵的,但从今天开始,我想要看到的大明官兵都是要挺胸抬头,昂扬向上,为自己是一个大明军人而骄傲的样子!”

朱由检笑着说道,虽然语气平静,但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,让三人下意识地就抬起头,看向了他。

原来皇帝这么年轻,看起来和村里的少年差不多。

“很好,你们三个今后可是我大明官兵的榜样,不可以让别人觉得当大明的士兵委屈了你们。”朱由检点头笑道,那样子倒是和萧升教育他的时候有着几分相似。

周遇吉是个粗人,听到朱由检的话脸色涨红着说道:“俺从来没有觉得委屈!”

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刚要开口训斥,却是被朱由检抬手制止。

“好,大明就需要你这样的士兵!”说着,朱由检又看了一眼另外的两人,继续道:“但像你们这样的士兵太少了。如今大明内忧外患,朕需要很多你们这样的人,需要一支人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战斗,懂得保家卫国的道义的军队。

朕会为你们挑选最健壮的士兵,给与你们足额的银两,为你们提供最好的兵器,但这还不够,还不能保证你们成为最强大的军队。”

“陛下,如果粮饷充足,末将保证可与后金贼子血战不退!”黄得功开口说道。

朱由检摇了摇头,说道:“这还不够,朕需要的是一支能够灭亡后金汗国,征服蒙古西域,踏平东南诸部的强军!”

三人闻言不由得感觉心中火热,孙应元激动地说道:“真的可以训练出这么强大的军队吗?”

“当然可以,只要这支军队在拥有精良装备的情况下,可以把思想也武装起来,那么就是战无不胜的。”朱由检信誓旦旦地说道。

这次他们听得有些懵了,不知道这个所谓的“武装思想”是怎样的一回事。

朱由检也知道单凭现在这么说,也是无济于事的,只有真正地进行一番思想训导,才会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思想武装。

于是,他站起身笑道:“今天就说到这里,明天朕会派人带你们去一个地方,你们先去那里学习一个月,而后所有的疑惑都会迎刃而解了。”

新成立的京营,朱由检决定还是采用“勇卫营”这个称号,毕竟在历史上这就是他手里最能打的部队。

可惜原本的历史上,那个崇祯皇帝把他们用在了对起义军和叛军的打击上了,如果只是用来对抗满清,没准还可以再延续几年。

勇卫营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,招募这么多人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活儿,所以朱由检也不着急,一边招募士兵,一边培养监军。

至于培养监军的讲师,自然是非萧升莫属了。

关于这个职位,萧升并不想担任。

这可是一个辛苦活儿,而且他也不是专业的,需要自己每天看很多资料,总结出来,比思修老师备课还要辛苦。

必须要承认,萧升是有着让大明成为那个时空的“球长”的想法的,多少掺杂了一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在里面。

但他并非是什么德行高深的政治家,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。

就像是一开始他获得了钱财,就先去买了房子和车子,如果不是拒绝了那个售楼小姐,一个俗人的追求也就齐全了。

到现在,他想到的也仅仅是尽自己所能,为古代的大明,为现代的华国,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已。

改天换地并不是他所坚持的信念。

然而,作为朱由检的盟友,他所信任的兄长,萧升还是需要扛起这个责任。

第一批“监军”就是一群从落魄士子和灾民之中挑选出来的知识分子。

他们还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,只是听说琉璃侯招募一批贫寒子弟,为他们提供一些福利,于是就来了。

就像是当初的那十几个人一样,一开始也只是为了吃口饭,谁知道却是被“画了好大一张饼”,然后毅然决然地奔赴向了世界各地。

其中甚至还有徐秀云这样的年轻母亲,甘愿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萧升这位先生,而自己则是去投身到了伟大事业之中。

第一批监军学员人数不少,密密麻麻地坐满了整个院子,周围被仆人看守着,不会有人进来。

萧升从现代弄来了一套音响和话筒设备,开的声音并不大,只是确保这院子里的一百多号人可以听得清楚而已。

从随身的音响里传出的声音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来,大家看向了萧升这边,突然他还感觉到有点紧张了。


明末正值小冰河时期,天灾不断,常有大旱蝗灾,京师之外,时有难民灾民停留。

十五岁的栾霄与八岁的妹妹栾宓就是这灾民之中寻常的两人。

他们原本是一家五口的。

为了他这个长子可以活下去,十二岁的大妹栾锦将自己卖了,换了一小袋米。

可是突然遭到了马匪洗劫,父母死了,米也没有了,他们两个活下来,却也是饿得不行。

眼前,就是京师。

栾霄现在就想着可以有一口吃的,让自己的小妹可以活下去。

什么圣贤诗书,没有吃的,都是狗屁!

他现在已经看清了这个世道,这就是吃人的世界,不是吃别人,就是被人吃了。

经历了这一次逃难,他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了,更是对儒学痛恨至极。

他其实少有勇力,自小力气比别人更大,可是饥饿难耐,又怎么可以打得过那些马匪?

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杀,那用大妹换来的小袋粮食,也被抢走了。

这个时候,说什么仁义道德,有用吗?

“瑟儿,你再撑一下,到了京师,就有粥喝了。”栾霄小声说道,他也没办法大声,已经没有力气。

而实际上,因为他是长子,家里的唯一继承人,之前有吃的的时候,都是他吃的最多,小妹比她只会更饿。

栾瑟已经饿得发晕了,听到栾霄的话,却还是有气无力地说道:“兄长先吃,兄长吃饱了,瑟儿再吃。”

听到这句话,栾瑟忍不住要流泪,然而他也哭不出来,因为他的嘴唇已经干裂。

从马匪手下逃得一命之后,他们便一路向京师这边走,不只是吃的,连水都没有得到补充。

他的状态已经达到了极限,然而却还是咬牙背着妹妹继续朝着那边的高墙走去。

京城外面,的确是有人施粥,但是人太多了,栾霄背着妹妹还没有等排到他们,那边已经收摊了。

所谓的粥,也就是一碗汤水,没有多少米粒,然而却已经是非常奢侈。

基本上,老弱是无法抢到的,只有那些身体强壮的,才能够吃到东西。

灾民不让进城,没有身份路引,栾霄已经没有了办法。

忽然,他注意到不远处发生了争执,似乎是一个男人在争抢一个女人讨来的稀粥。

栾霄小心地把妹妹放在一边,不敢放远,这个时候,吃人的也不是没有。

他找到了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,然后把目光放在了那个男人身上。

然后一发狠,将手中的石子用力抛出,石子准确地打在了那个男人的太阳穴上,那人应声倒地。

那女人抱着粥,惊恐地看向了栾霄。

而在同时,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跑了过来,口中喊道:“娘!”

栾霄走近来,看了一眼那个孩子,然后说道:“分我一半!”

他的语气很冷,如果这个女人不答应,他会要了所有,他要让妹妹活下去。

女人答应了,地上的男人生死不知,这女人也不敢赌这一把,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,儿子就可能成为某些人锅里的肉。

栾霄把妹妹抱过来,拿起破碗,给她小口地喝下去一半,递还给了女人。

喝下一点东西,栾瑟似乎是能说话了,只听她呢喃着:“兄长,我饿!”

栾霄攥紧了拳头,把目光再次扫向周边的人。

正当他选择第二个攻击目标的时候,忽然听到京城门口那边有什么声音传来。

“琉璃阁招收幼仆健妇若干,识字的优先,来这里报名!”

每逢灾难之年,就会有大量的无产者成为奴仆,虽然失去了自由,但至少比现在饿死要强。

当初大妹走得时候,栾霄是不愿的,可是栾锦说,至少成了奴仆还有一口饭吃,就当是给妹妹一条活路吧!

听到这番话,栾霄再也说不出什么,只能怨恨自己的无能。

而现在,似乎为了可以活下去,这成为奴仆,就是唯一的机会了。

他赶紧背上小妹冲了过去。

大家都在跑,因为不知道人家招收多少人,去晚了,可能就没有位置了。

当然,人家有着某方面的要求的话,对长相什么也会挑,去早了也只是碰一碰运气。

能活下去的机会,都要争取一下的。

萧升看着城外这些灾民,不由得感觉有些震撼和悲凉。

在现代,通过视频去看那些非洲的灾民,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,可是此时,这种直觉和嗅觉上的冲击,带来的是一种直冲灵魂的感觉。

记得父母说过,五十年代也曾发生过大饥荒,想必那个时候,也是非常的艰难。

而从那样的状态,再到萧升现在生活的状态,短时间之内让诺大的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必须要感恩。

其实萧升一开始是打算开办福利院的,也就是免费救助幼童和老弱。

可是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之后,他改变了原来那天真的想法。

在古代,免费施粥赈灾是官府的特权,其他的人去做这件事,除非是背景过硬,否则随便给你套一个“收买人心”的罪名你就吃罪不起。

更不要说收养老弱这种事情,那些豪门大户就等着这个时候把所有人变成自己的奴仆,成为自家的佃户,这样做等于在搅和他们的生意,必定会出手干预。

最后一点,灾民太多了。

此时萧升一眼望过去,就看不到边,这么多人,他养不起。

于是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方法,正常的收纳奴仆,把这些人当作是货物一样对待,这就是那些世家豪门所遵从的规则。

一群人排成长队,真就像是货物一样,任由萧升挑选。

被选中的人欣喜若狂,跪到地上一个劲地拜谢老爷活命之恩,而没有被选中的则是一脸的悲戚,想要争取一下,看到萧升身边站着的几个持刀的汉子不像是善茬,也都没有敢造次。

不过还是有逼到绝路的,一个妇人抱着两岁不到的婴儿对萧升磕头拜道:“老爷,求求您收下我的孩子吧,求求您,求求您!”

一般来说,那些人在挑选仆人的时候,不会让他们带自己的孩子,尤其是这种婴儿,会让他们扔掉或者直接溺死。

他们可不会养没用的人。

而也就是因为这个婴儿的存在,导致没有人肯要她,一见她还抱着一个孩子,直接将其忽略。


半个月后,《煌夏日报》最新一版的销量达到了六万份。

这里的销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,一部分是当日在京城之内的直接销售数量,另外的一部分,则是一些行商早就订购下来,拿去卖到外面的数量。

六万份,也就是十八万文钱,一百八十两而已,实际上因为有大量采购的优惠,最后获得的销售额仅仅一百六十五两。

三日印刷一次,刨去成本,每天也不过是35两银子,一个月才一千两而已。

靠卖报纸,如果不能达到一个百万级的数量,赚不了多少钱,主要的收入,还是在商业版块上的广告上。

比如某个布行购买了连续一个月报纸上的某个版幅的广告,共计白银九百两。

当然,不管怎么推广,明末的社会之中,注定这种报纸不可能太赚钱,因为钱都垄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,这种靠量来获取钱财的,无法挣多少钱。

萧升也不指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钱,煌夏商会一直在进行宝石黄金的收购工作,如今他的手里有着很多上等的鸡血石,田黄石,翡翠,和田玉之类的宝石,通过这些宝石,他每个月都可以从现代至少获利两个亿以上。

一些上等的药材,每个月也可以给他带来三千万以上的收入。

一个亿可以买到一百多万两工业银,现在他只是每个月运送到明朝时空二十万两,如果需要,他也可以一天之内搞来一百万甚至两三百万两白银。

就目前而言,他不缺钱,也就意味着,朱由检不缺钱。

大明其实也不缺钱,现在整个大明的士大夫阶级手里有很多的钱,症结不在钱的问题上,而在基础生活物资上。

最基本的,粮食无法供应,即使有再多的钱,土地无法种出粮食,那也是要死很多的人。

所以,萧升和朱由检必须要尽快着手应付这件事。

崇祯年间,正是小冰河时期来临最猛烈的时候,几乎每一年,都会有大旱,旱则赤地千里,蝗虫漫天;南方多有洪涝,水漫大地,家园毁尽;沿海之地有海啸,动辄淹死数千人,满目悲怆。

单纯地依靠内部手段去改善民生,以明朝的生产力远远无法达到目的。

而两人在商议之后,最后的一致意见就是将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其它国家,比如周边那些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国家。

小冰河时期的其它国家其实也不好受,拿后金来举例,历史上因为大明关锦防线对其造成封锁,其无法入关劫掠,而国内遭逢大旱,黄台吉直接选择去侵略旁边的朝鲜。

一方面,是为了打破蒙古,大明,朝鲜对后金的三面包围;另一方面,则是为了转嫁国内的矛盾,从朝鲜掠夺粮食,既消除了之后入侵大明的后方隐患,还成功地把国内的矛盾转移了出去。

后金并不是如同蒙元当初那样的野蛮人,他们招引了大量的汉人做官,把自己从一个奴隶社会体制发展到了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体制。

而在先后把朝鲜和蒙古两个后顾之忧解决之后,再凭借骑兵之利,攻入关内无可阻挡。

大明的官兵体制已经积重难返,从主将到小旗贪腐成风,武人信命,才造就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假象。

新军还没完成训练,想要通过野蛮入侵的方式获得财富不可能。

所以他们两人只能另寻它法,这个方法就是经济入侵。

一直以来,周边国家对大明就非常的依赖,钱币都是使用的大明铜钱和白银。

甚至有些国家和大明作战只是为了可以和大明互市而已。

自万历四十七年起,明朝改变此前经济封锁的策略,转而重点拉拢被蒙古内部孤立的林丹汗,累计给予箭赏、进马赏银近五万两,并应允每年赠送白银千两。

天启五年,志大才疏的林丹汗东征科尔沁部,主动挑起左翼蒙古内战,但效果不佳,不仅未达到作战目的,反促使较为忠心的喀尔喀部发生分裂,科尔沁部为求自保全面倒向后金。

现如今,蒙古内乱不止,一盘散沙,等明年后金一举扫清蒙古,就彻底没有了入侵大明的后顾之忧,还可以借道蒙古,绕过宁锦防线,杀到大明京师。

此时,维持好蒙古的战略关系十分重要,只要可以将后金牵制在关外,就可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编练新军。

而同时,还可以利用廉价的工业品去换来蒙古的牛羊战马,以缓解国内矛盾。

天启七年十月二十五日,“煌夏布业商会”和“煌夏餐饮商会”宣布成立。

京师大纺纱厂,京师大织布厂,京师大成衣厂三个厂区已经建设完成,而且对工人的招募额培训也基本上完成,只是一旦开始生产,目前囤积的原料可是无法供应的。

于是在煌夏布业商会成立的这天,会长付文彬以琉璃侯的名义把几个商人召集到了天香楼。

这几个人,有些是和蒙古塞外进行大宗贸易的商人,有些是从江南采购丝绸到京城贩卖的商人,总之都是那种有着完整的贸易渠道,能够直接开展商业活动的人。

其中还有一个叫做巴尔特的蒙古人。

“诸位,我叫付文彬,在今天的煌夏日报上,大家也都看到了,煌夏布业商会成立,我就是第一任会长。

把大家叫过来的目的,大家也都心知肚明,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加入商会,共享商业信息,做到互通有无,把大明乃至大明周边的布匹,成衣贸易行业全部抓在我们的手里!

为了表示商会对大家的诚意,我们愿意以比市价均价高一成的价格,无限数量收购诸位手里的纺织原材料,不管是棉花还是羊毛,只要各位加入商会,商会可以将诸位手里的材料全部吃下。

孙掌柜,根据我得到的消息,你手里至少积压了二十万斤棉花没有卖出去。

现在棉花收购价格在一斤90文到120文之间,如果贵商铺愿意加入商会,商会可以用一斤130文的价格将其全部买下。如果你还有更多,我们也可以继续吃下。”

付文彬讲话的时候,语气非常坚定,那种样子就仿佛他的手里别的没有,就是有钱。

一下子就把这几个人给震慑住了,尤其是被点名的孙掌柜,心中已经决定要卖。




萧升闻言却是笑而不语,看了看旁边的那个张贵。

魏良卿当即下令道:“你先出去,让我和萧公子来谈一谈。”

张贵不敢违逆,立刻出去了。

萧升这才挥手说道:“宁国公请坐,我来与你讲一讲这大洋彼岸的事物。”

这个魏良卿其实才是萧升此次的目的。

关于他的记载,留下的文献并不多。

最著名的莫过于他死前留下的那段话。

“我本是农民,在家乡种地为生就足够了,不知道富贵。但因为我是魏忠贤的侄儿,为了讨好他,你们就对我称功颂德,给我爵位富贵。是那些攀附权贵之人的错误,是他们硬加给我的富贵,我有什么罪过呢?”

通过朱由检,萧升了解到这个魏良卿的确是没有做过什么坏事,贪腐或者窃权都只是顺势而为。

他只是一个农民而已,连字都不识得,也就是脑子灵光一点,嘴会说一点,而被推上这么高的位置,却并非是他的本意。

一个人在站到一个自己认为都无法匹配的高位的时候,他会感觉到很惊恐,想必他就会有这样的感觉。

经过一番聊天,萧升对魏良卿的观感更加好了一点。

而魏良卿则是对萧升所说的大洋彼岸的事物连连称奇,一直在重复一句话。

“当真有这么神奇吗?”

两人一直聊了将近两个时辰,萧升倒是感觉这个魏良卿的性子和朱由检差不多。

魏良卿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,性子却还是带着一股孩童一般的纯真,这当然不是说他傻,而是说他能够保持自我,看清自己。

这种性子,才会使得他在死前留下那样的一段话。

两人交谈甚欢,到了午时,两人便一起吃饭。

“萧公子放心,这琉璃宝镜的生意,你大可以放心做下去,我下午便去和叔父商议此事。今后若是从海外带回什么新奇物件,千万要让我见一见。”魏良卿饮一杯酒说道。

萧升说了自己不善饮酒,魏良卿也没有强迫,于是萧升便说道:“那这件事就拜托宁国公了,今日我便以茶代酒,敬宁国公一杯!”

两人分别,魏良卿给萧升留下了三百两银子,说是买那宝镜的钱。

三百两银子相当于三十万文铜钱,着实不少了。

萧升给那种全身镜的定价,也就是五百两银子一面而已。

这种人脸大小的圆镜,他打算的定价只是五十两而已。

这对萧升来说已经是暴利了,就算是只拿白银去卖,一面圆镜所获白银也可以换取到四千五。

而一面圆镜的进价只有八块,这利润可是足足的五百六十倍!

更何况,萧升可不会直接拿白银换钱,而是要把白银变成黄金宝石或者人参药材这种东西,这一来一回,那就是上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利润。

这是一个足以让资本家馋的口水直流的数字。

一百多两就可以买下一套不错的四合院,萧升先去买下了一个店铺。

店铺原主人的东家不知道犯了什么事,店铺被官府发卖,很便宜,八十两银子就拿下来。

铺子办下来没多久,魏良卿就找了过来。

“叔父要五成利。“

魏良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。

走之前他说得好好的,保证帮萧升把事情办下来。

结果却是还要让出如此大的利润。

其实他已经努力过了,因为魏忠贤一开始想要七成。

太监都爱财,没办法,想其它的也不可能。

对这一点萧升自然也是考虑过的,这没有什么,反正最后魏忠贤吃下多少,朱由检都会拿回来的。

而且,这纯利润多大,当然是由他自己来说。

当然,表面上还是要一副很为难的样子,最后叹口气说道:“好吧,只要允许我们在大明售卖就好。”

“这一点你放心,有我在,没有人敢骚扰你的铺子。”魏良卿拍着胸脯保证道。

在另一边,魏忠贤恭敬地站在明熹宗朱由校的身边,看着朱由校在镜子前一顿捯饬之后,赞道:“陛下之雄姿,在这宝镜之中更加伟岸了。”

朱由校闻言自然是很高兴,说道:“可惜这宝镜只有一面,若是还有其它,便给皇后她们每个人配上一面。”

这边魏忠贤立刻回复道:“陛下,这宝镜并非只有一面。它来自于一个海外归来的商人手中,而那个商人已经决定要在京师开办售卖宝镜的店铺了。”

“哦?如此巧夺天工之物,竟然还有其他,那可一定要采买一些。”朱由校说道。

魏忠贤在一旁说道:“这琉璃宝镜只怕售价不低,内库已经空了,想要购买不可能。”

此时的朱由校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,脑子也是比较混乱的,听到魏忠贤的话,他几乎就是脱口而出说道:“不如就封那个商人为伯爵,许他个一官半职,让他把琉璃镜贡献出来。”

说到这里,他还露出了得意的笑容,似乎认为这样自己不花钱就弄到了琉璃镜,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办法。

朱由校此时真的是脑子不太好使了,如果历史没有偏差,今年八月,魏忠贤谋主之一,兵部右侍郎霍维华会上奏,要求给魏良卿加恩。

然后明熹宗下旨,晋封其为太师,加禄米三百石。至此,宁国公魏良卿的禄米达到了五千三百石,超过了开国功臣之首的徐达!

这样的要求都会答应,可见其脑子真的出了问题。

魏忠贤一听朱由校的话,心中一动,当即夸赞道:“陛下英明,奴婢立刻让人去告知,想必那商人必定喜出望外,主动进献琉璃镜给陛下。”

当萧升得知自己即将被朱由校封为“琉璃伯”并且官领锦衣卫百户的时候,他正在和魏良卿讨论店铺开张的事情。

见到魏良卿,宣旨的小太监很客气,见萧升没有下跪,也没有要求让他跪下。

小太监宣旨之后,又继续说道:“明日琉璃伯带二十面琉璃镜进献,届时会有正式册封。九千岁让我给您带句话,他老人家要七成。”

萧升当然是答应下来。

给小太监塞了两块银子,萧升回头看向魏良卿,苦笑道:“我真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发愁了。我远渡重洋而来,只拿三成利,只怕家里会说我为了个人富贵,赔了家族利益。”

魏良卿闻言安慰道:“叔父当初答应了我,应该不会变,这一次恐怕是陛下的意思。让出两成利,给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,也是不错的。”
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